关于促进湘东区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
2020年第三期科级干部培训第一组
民营经济是湘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湘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。当前,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,湘东民营经济如何破壁发展,实现经济转型升级,更好地助力湘东经济高质量发展,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。近日,调研组对湘东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,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:
一、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
(一)发展势头稳中有进。湘东民营企业3654户,比上年增长943户;规模以上非公企业104家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2%。非公有制增加值82.76亿元,比上年增长8.4%;占GDP比重67.48%,比上年同期增长7.3%;对GDP贡献率68.3%,比上年提高1.6%。全区民营企业共上缴税金15.24亿元,工业增值税3.67亿元,同比增长12.62%。2020年税收千万的工业企业10家;税收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4家。全区民营企业实现就业13.51万人。
(二)发展领域不断拓宽。经过多年发展,我区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由工业陶瓷、创意包装、光电信息、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为主导的产业格局。在经营手段上,逐步向科学化、规范化和信息化转变;在资本经营上,由过去自我积累、自我发展向合作经营、多方融资转变,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。
(三)发展质量持续优化。区委区政府持续强化民营企业政策扶持,有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。全区获批省级工程中心企业2家、市级工程中心企业4家,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6家。全区民营企业发展质量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二、主要工作举措
近年来,全区紧紧围绕“主抓项目、强攻工业”的奋斗目标,全力推进“工业强区、乡村振兴、创新开放、城市提质、民生优先”五大战略。出台区级发展民营经济配套政策,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,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创新机制强化服务。区委、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,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定期研究部署,并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,全力强化统筹领导作用。一是健全协调推进机制。调整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,由区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担任组长,区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,全面加强统筹协调精心指导服务,有序高效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工作。二是健全服务企业机制。区委、区政府出台了《县级领导联点帮扶企业方案》《湘东区“百人入百企,共圆强工梦”服务行动方案》等文件,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分包重点项目制度,30名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81个,联系领导定期深入企业,听取情况汇报,协调解决有关问题,帮助企业排忧解难。组建非公企业“亲清服务队”,加强与企业的联系,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(二)完善政策措施,切实加大支持力度。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。近年来区委、区政府先后出台《湘东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》、《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、《关于推进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十条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在落实省20条、市12条的基础上,又出台了湘东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纾困的5条措施,拿出将真金白银奖金帮助企业应对疫情、渡过难关。二是加大宣传力度。进行广泛的、多角度的、全方位的宣传,形成了关心、关注民营经济组织和人士,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。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投入1.2亿元建设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科创大楼,架起政企产学研用“连心桥”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打造成集产品研发,产品检测、中试孵化、标准化建设、人才培训、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非公经济综合创新服务平台。目前,已初步形成“321”模式,即3个研究院、2个实验室、1个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。在科创大楼设立政府服务平台陶瓷产业服务中心,配齐配强中心人员,现配备专职人员5人,其中特招硕士研究生1名,为“321”模式的专家团队提供无缝对接服务。政府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,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。
(三)强化精准招商,培育壮大产业集群。近年来。区委区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,通过领导招商、专业小分队驻地招商、网上招商、以商招商、项目招商等形式,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。近年来,紧紧围绕工业陶瓷、创意包装、光电信息、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五大主导产业招商,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,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,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发展。先后引进了深圳龙芯微半导体、上海谱奇电子高性能氧化铝陶瓷、中国人民电器先进陶瓷3个5020项目和一大批光电信息和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企业,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。
(四)强化金融支持,破解企业融资“瓶颈”。每年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,搭建交流平台,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互动与合作。针对企业普遍反应融资难、门槛高、实体难做等问题,区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,区政府与江西银行合作,双方共同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;与社会资本达成协议,合作设立10亿元“萍乡市湘东区东方龙产业引导母基金”,支持产业发展。积极帮扶企业争取“财园信贷通”和省、市“引导基金信贷通”资金。累计发放“财园信贷通”贷款2.4亿元,惠及中小企业60家。帮助10家企业申报“战略性新型产业引导基金信贷通”项目,申请贷款4100万余元。区财政出资1亿元成立了星火融资担保有限公司,作为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,目前已获得九江银行、江西银行、赣州银行和农发行的授信,并正与多家企业开展担保合作。同时,在工业园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,并设立派出机构和办事窗口,对园区企业所有涉政事务实行代办、领办,及时解决企业办证难、招工难和劳资纠纷等问题。
(五)优化营商环境,保障民企合法权益。区委、区政府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》、《损害发展环境问责暂行办法》及《加强作风建设、严肃工作纪律、优化发展环境禁止性规定》等文件,严抓落实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,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环境。各职能部门不断简化审批程序、优化审批流程,借助“互联网+”,让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“最多跑一次”,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,营造了高效的政务环境。区委统战部、区工商联与区检察院、区法院、区税务局、区人社局、区司法局建立工作联络机制,携手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好维权服务工作。同时,公检法等部门加大了对阻挠项目建设、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,对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实行“零容忍”,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、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,营造公平公正、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,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。
三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
(一)企业规模偏小。近年来,虽然全区民营经济总量每年都登新台阶,但就单个实体经济而言规模仍显不足,特别是快速壮大的不多。截至2020年底,全区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,以小微企业为主,大中型企业偏少,企业总体规模偏小,全省百强企业没有一家;从企业收入看,主营业务收入过10 亿元的企业为零,过亿元企业35家。
(二)产业层次较低。湘东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、工业陶瓷、精细化工、创意包装等传统产业,企业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,龙头企业、品牌企业相对较少,互联网产业、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,电子商务规模较小。高端高质产品少,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,技术含量和知名度不高,缺乏竞争优势。
(三)科技创新能力偏弱。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,没有“创造”只有“制造”,局限于引进技术进行简单模仿和制造,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。部分企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思想,自主创新意识不强,发展的内生动力、核心竞争力较弱。
(四)企业体制机制不健全。首先,产权结构封闭单一,企业内部产权界定不清晰。我区多数民营企业的产权主要集中在创业者及其家族成员当中,结构比较封闭和单一。企业家的私人财产同企业财产之间、家族成员之间股权结构界限不清。其次,管理结构不合理,管理水平落后。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,家族成员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、控制权和经营权,企业的运营和收益完全从属于家族成员的利益,企业的管理制度难以发挥其作用。最后,企业各项机制不健全、不科学。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,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,尤其对高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,留不住人才,造成创新人才的缺乏。
(五)企业主缺乏战略眼光。面对当前形势和挑战,对于企业转型升级,有些企业主感到迷茫,有些企业主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,守业思维大于创业思维。对于靠大联强,谋求新发展,因担心靠大联强可能导致自身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,从而导致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,存在“不转型升级是等死,转型升级是找死”的片面思想,这种只顾眼前利益,不顾长远发展的狭隘思想,束缚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壮大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举措和建议
(一)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。要深入推进政府“放管服”的改革创新,大力精简审批权限,下大力气对审批事项及服务流程再梳理、再优化、再精简,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继续贯彻落实国家、省、市关于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,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门槛,鼓励民间资本进入,在注册登记、人才培训、用地等方面继续提升服务质量,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,努力为民营经济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、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。
(二)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抓手。没有大项目、好项目作支撑,民营经济就难以大发展、快发展。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,牢固树立“大招商、招大商”的理念,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,为后期发展提供较强的储备项目,加大央企、行业龙头企业、上市公司的引进力度,要通过招大引强,争取更多经济实力强、技术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大的好项目落户湘东。从而扩大民营经济经济总量,拉动全区民营经济快速增长,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、上水平。
(三)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。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与不竭动力,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灵魂,同样也是民营经济不断增长的内生力量。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,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,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创新求生存、以创新谋发展、以创新提升竞争力。二是进一步增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创造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,提高民营企业内部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。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,充实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,以人才支撑企业转型发展、跨越发展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推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。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积极发展新技术,研发新产品,发展新业态,不断探索新模式,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。四是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,健全公司治理结构,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,重视培养新生代和吸纳各种管理人才,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,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主自身素质。五是鼓励传统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,综合运用政策手段,逐步淘汰落后技术、设备、工艺和产能,降低生产成本、改善产品质量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提高经济效益。
(四)增强产学研合作力度。一是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供给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更多更好的、高质量、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科技成果,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。二是针对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,民营企业、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研发,协同创新,发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力量。三是提高科技服务水平,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,减少和消除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,为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。
(五)建立“亲”“清”政商关系。作为党委、政府,“亲”就是一定要和民营企业建立联系,坦荡真诚地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,主要是主动、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,通过建立完善县级领导挂点企业,开展“入企走访连心”活动等,切实为企业解决一批问题。同时,要把握好“清”,同民营企业人士保持清廉纯洁的关系,不能吃拿卡要,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破坏市场配置资源公开性、公正性的原则。只要政府真正重商、亲商,全社会尊商、敬商,就能真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切实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,就能让政策落地见效,真正营造出亲商、重商、安商、扶商的优良环境,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创业激情,真正把民营经济建设成为湘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调研组:张 玲、朱利江、王坦初
曾 玲、谢娄萍、朱德文
吴 婷、彭 洁、 邱 娟
张 鹏、黄腾飞
2020.12.29